早期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焦100治愈率患者零死亡医院 [复制链接]

1#

5月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江苏省疫情防控工作举行发布会。

建立重症倾向预警模型,患者治愈率%

在抗疫期间,江苏省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达到%。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黄茂介绍,一是尽可能去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二是尽可能去减少重症患者的发生率。

在提高治愈率上,首先科学高效调配医疗资源,使得每个患者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医院医院的医疗骨干,组织医疗队进驻定点隔离病房,隔离病房配备足够的物资、抢救药品和设备,对每一个患者能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现在治疗的方法、药品、治疗方案都很多,但对每个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是什么,会通过多学科合作方式共同讨论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适合这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调整。

减少重症的发生率。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早”字,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减少轻症向重症的转化。

早发现上我们建立了预警模型,组织临床救治专家,根据临床医疗信息,包括向危重症转化的危险因素建立了预警模型。通过重症敏感的指标,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排查、筛查,及时发现有重症倾向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在这方面,我们通过预警模型和每天的筛查,能够有效的识别由早期转化为重症倾向的患者。

在早期干预上,我们针对患者有不同的情况来给予相应的处理,借鉴SARS经验,把重症医学的干预技术引用到有重症倾向的患者,比如俯卧位通气,过去是用于重症和危重症的呼吸衰竭的患者,这次用到了重症倾向的患者身上,它大大降低了气管的插管率,降低了重症发生率,提高了治愈率。

快、早、严,实现患者“零死亡”医院“零感染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明浩介绍,江苏省围绕“快、早、严”这三个字下功夫、做文章。在了解武汉疫情的当天,立即在系统内要求各地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和管理,发现第一例疑似病例以后,及时停运了发往武汉的班车,随后又迅速果断地关闭了人员聚集的场所,取消了不必要的人员聚集的活动。

据介绍,江苏省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入境口岸,第二道防线就是社区和单位,,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特别是采取了“四包一”的工作方式,就是一个社区民警、一个社区干部、一个医务人员、一个网格员来共同管理服务一个重点的对象。医院,加强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监测,加强了不明原因肺炎、重症肺炎和新冠肺炎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发热病人和住院病人、手术病人的核酸检测,以尽早发现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

“严”主要体现在人员的管理上。对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从发现第一例开始就作为病例对待,来进行治疗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的范围判定上,江苏省在第一时间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者采样的前两天作为判定,然后又把时间继续往前推,推到了他的航班上、境外活动的情况来判定他的密切接触者。

医院“零复发”

江苏援鄂医疗队管理的武汉3医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人员零复发,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鲁翔介绍,医院空间非常大,同时几百人、上千人差不多的时间同时住进去,要统一地生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习惯,从传染病、从管理的角度,应该是半军事化的,是非常严格的管理,主要起到隔离的作用,防止传染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在值班时面对的每一个具体病人,又是个性化人性化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健康状态,甚至有的病人家里的哥哥、姐姐、爸爸、医院抢救,甚至是去世,所以他们的心情比较复杂,不同的人不同的反映,因此怎么把医院组织协调好、管理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鲁翔介绍,把医院网络化、社区化,目的就是把一个大的空间分成不的区块,让它有组织、有沟通、有协调,形成一个大的集体,大的家庭。比如我们80-人分成一个小区,这个小区就是一个护理单元,有一批医生、有一批护士管几十个病人,这几十个病人形成一个家庭一样,里面有年轻力壮的病人照顾老人、孩子,甚至我们在前方成立了医生护士和患者共同组织的临时党小组、党支部和医患沟通小组、志愿者,让这些社区化的组织来保证宽敞的空间当中这几十个人能够统一协调、比较配合地做好康复、他们的病情观察以及他们的治疗。因为组织得比较好,因此我们实现了这些病人零复发、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目标。十几个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经常在一起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把一个比较冷漠的隔离的空间组织协调好,体现了有治疗、有康复、有心理、更有服务的管理,也是用心、用情去管好病人。

来源: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相关新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