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健委刚刚通报,6月11日0-24时,广东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例,均为广州报告。
南沙:张某、鲁某夫妇行为引起新冠肺炎传播严重危险
广州南沙警方刚刚最新通报:家住南沙区珠江街嘉安花园小区的张某、鲁某夫妇于5月25日曾到过荔湾区中南街鹅公村(荔湾店)就餐。6月4日,南沙区在疫情防控主动排查过程中,发现该小区一个“五合一”样品初筛疑似阳性后,对该样品所涉人员张某等5人进行单人单管采样送检。6月5日,张某、鲁某二人被市疾控中心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医院收治。此前,其二人活动轨迹已涉及南沙区多个公共场所。
经初步调查:张某、鲁某未执行广州市南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号通告的防疫措施,未如实向所在社区申报曾去过中高风险地区。6月日,医院就诊时,鲁某未执行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9号通告的防疫措施,未如实填写《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未如实告知医生近14天内的旅居史。
因张某、鲁某的行为引起新冠肺炎传播严重危险,目前南沙警方已对其二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依法立案侦查。
警方提醒:为阻断病毒传播,遵守疫情防控措施既是市民群众的义务也是责任。对拒不执行甚至阻碍工作人员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等不法行为,警方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疾控专家:
引起广州疫情变异株传播力比老毒株高1倍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11日表示,这次广州发生的疫情是由最早在印度发现的B.1..2变异株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给它命名为德尔塔变异株。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较强,它比过去的老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比英国首先发现的毒株的传播能力提高了40%还要多
广州疫情何时受控?
权威专家回应疫情三大焦点问题
新华社报道,广州疫情何时受控?临床救治有何特点?溯源进展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和相关机构专家进行了回应。
焦点一:疫情何时受控?广州疫情风险范围日趋局限,形势趋于缓和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广州疫情自5月21日发生以来,病例数已超百例,存在家庭及公共场所内传播的现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间传播关系比较明确,近期报告病例多来自已封闭管控区域及隔离观察人员。
“疫情自发现以来至今已超过14天,尚未在其他省份发现关联病例,广东省内仅出现有限量的远距离传播,且传播关系清楚,防控比较及时。”冯子健说。
目前,广东省已对经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出省人员实施了严格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制度,且把广州、佛山等地人员离粤核酸阴性证明时间缩短至48小时,引导本省人员非必要不离粤。
冯子健表示,由于本次疫情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中老年病例较多,病例聚集、聚餐、聚会较多,病例感染发病前的疫苗接种率较低等,病毒载量高,传播力强,多种因素作用给疫情应对和防控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各地采取的防控措施,专家研判分析认为,随着行之有效的聚集性疫情处置措施落实到位,本次广州疫情呈现阳性感染者逐渐减少走势,风险范围日趋局限,但不排除还会有散在病例发生的可能。”冯子健说。
冯子健说,广州市近日实施严格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形势趋于缓和,在向积极方向发展。
焦点二:临床救治有何特点?中老年患者多、病情进展快,采取“一患一档一策”治疗策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认为,与以往国内发生的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相比,广州此次疫情在临床表现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是病毒潜伏期较短,大部分是在感染后的一周以内就发病。第二是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达到了10%-12%,12%以上的病人都需要氧疗;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了,以往需要6-10天,此次大部分只有-7天。第三是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第四是因为病毒载量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了。
“此次本地疫情表现出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而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一个特点,就是老人和小孩被感染的多。”管向东表示,这一次疫情,重型病人大多是70-90岁的老人,也给救治增加了难度。
目前,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广州医院针对新冠肺炎患者采取“一患一档一策”的治疗策略,根据基础病、个人体质等实际情况精准施治,从病程早期就开始医疗干预,防止重症化。
医院院长雷春亮介绍,医院及支援专家实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讨论和研判,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如经常与患者聊天,鼓励他们吃好睡好、保持积极心态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保证病患的营养支持,提供个性化饮食服务,制定药膳食疗方案提高免疫力。目前,其他收治病例也在积极治疗之中。
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介绍,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这些病人还是以支持治疗为主。对无症状感染者,主要给予中药治疗。总体而言,国家现有的治疗指南能够应付此次的变异毒株,但对病人还需给予更加细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