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连市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权威解答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工作

记者邀请到

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专家介绍↓

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呼吸病学主任医师张忠鲁

作为专家组成员,年以来我先后经历了SARS、H5H1、手足口病、H1N1、H7N9等多个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这次防控疫情,我感受非常深。首先是排查信息非常充分,这得益于国家卫健委相关诊疗标准及时更新,使我们在与病毒的竞速中占得先机。更重要的是,17年来我们的医学科技飞速进步,能最快速度制成可广泛用于临床的实验室诊断工具,大大缩短确诊时间。可以对普通疑似病例迅速用临床试验纸进行筛查,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这标志着我们对新发传染病的识别、诊断,已经从过去以症状和症候群、隔离观察为主的传统筛查方式,走向了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现代、快速、精准诊断的新时代。

大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呼吸病学教授赵广东

根据目前的研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防止呼吸道吸入方面,口罩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挡住飞沫直接进入气道。但使用后的口罩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因为我们在防护过程中,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我们戴的口罩的外侧,所以在处理口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去接触口罩的外侧面。要把使用过的口罩放在一个独立的包装袋里,分类处理。

洗手同样能够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经常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您的双手至少20秒。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并且您的手没有明显变脏,则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触碰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从我的角度看,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不分年龄。

当然,从已确诊的病例看,老年人和小孩或者原本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病症状会比较重。但并不代表只有老年人和小孩易感。这是两个含义。

你们关心的问题都在这↓

Q/p>

一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已更新至第四版。为什么会不停地更新,新版与前几版相比精确了哪些内容?

A/p>

答: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指南而言,在不到两周时间,修订了四版,一是说明实验室确诊手段得到快速研发和应用,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类型在最短的时间内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二是说明随着疫情发展,出现了新的流行病学特点,需要让更多医务人员和群众了解和运用;三是说明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积累了好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或模式。

就这四版进化而言,主要调整或不断完善的有四点。

一是流行病学史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前三版主要是围绕武汉的旅居史、接触确诊病例史、到过华南海鲜市场史以及接触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等,第四版扩展到武汉之外“有持续传播的旅居史”“接触其他有持续传播的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增加“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反映了疫情发展变化的新情况,从武汉扩展到多省多地,即流行病学接触不再仅限于武汉或湖北,而是全国有病例报告地区。强调流行病学接触暴露外延的扩展,最主要的作用是更加有利于全面及时准确地识别各种病例。

二是对诊断中临床表现的要求更加宽泛。第一版的“观察病例”和第二版要求诊断“疑似病例”时必须同时具备临床表现的四条标准,第三版去掉了第4条,要求具备前三条即可符合“疑似病例”,第四版则只要求具备前三条中两者即可,进一步降低“疑似病例”准入的门槛,让基层医生们把更多的疑似病例识别出来,便于早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科研能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生产出数量充足且十分准确实验室诊断工具——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来保证这样昂贵的筛查。

三是从第三版开始增加和充实了中医中药在防治方面的内容。

四是对基层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时刻跟踪疫情演变,随时掌握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也要分析每个公布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以获取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指导临床研判。

Q/p>

二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特效药吗?能治愈吗?

A/p>

答:世上没有万灵药方,所谓的特效药都是相对的。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综合治疗,只不过是某个药在某种情况有显著效果。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经过综合治疗进行性好转康复。同时已有一些研究发现用于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克力芝等具有一定的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一些临床个案和描述也提示了其有效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实验观察临床试验研究。应该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研发出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和疫苗指日可待。

从各方面证据和信息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死率不足3%,大部分患者是轻型或轻症的,在综合治疗下很快康复;少部分患者是因为年高体弱、严重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病情重,愈后相对较差——即使如此,在先进的现代医学管理和看护下,大部分这类患者也愈后良好。

应该指出,以季节性流感为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有29万至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性的呼吸疾病。尽管有了流感疫苗和高效的流感病毒药物,今年美国因季节性流感依然有人死亡。由此可见人类不断面临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这样新发传染病的威胁,而且始终遭受着再发传染病的困扰。

Q/p>

三问:跟SARS比,哪个更严重?病毒会不会变异?

A:

答: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来看,SARS重得多,救治难度更大;从国内和我市的病例情况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严重程度要更轻,治疗效果更好,愈后更乐观。有报告一些病例只有发热而没有肺炎的情况下就检出了病毒,说明有大量的轻症患者存在。

从进化、环境等角度来,生物本身的遗传信息一直在变化之中,变异是生物遗传进化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变异是包括病毒在内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需要,病毒为了在自然界生存、为了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的打击,就必须不断的变异,取得生存优势。众所周知的流感病毒,就在不断的漂移(量变)和大变化(质变),漂移引起每年季节性流感,大变化产生新的病毒株引发大流行。每年流感病毒疫苗对下一年的覆盖率只有70%,这就说明病毒变异是不断进行的,因此,病毒变异是必然的。

Q:

四问:什么样的情况需要医学观察?

A:

答:一是对有明确的或典型的流行病学史,但是临床表现不完全符合定义标准,即不符合疑似病例定义的情况;

二是流行病学史模糊或可疑,但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无法解释的重症肺炎的情况;

三是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有前述三种情况,医院接受医学观察并且积极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因。

Q:

五问:居家隔离要注意什么?

A:

答:一是不能外出,医院接受检查;

二是单独房间隔离,不与家人或他人接触,家中不得有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抑制的个体,最大程度限制访客;

三是单独使用生活用品用具,如果与他人共用,用后要充分消毒;

四是被陪护人和陪护人必须戴口罩,被陪护人的衣物、床单等沾染血液、痰液、尿液、呕吐物等必须清洗消毒,陪护人要戴手套、穿一次性隔离衣,如果沾染血液、痰液、尿液、呕吐物等必须废弃掉,在接触陪护人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进行洗手20秒或使用酒精擦手;

五是每日定时对被隔离者房间进行空间立面物品清洁消毒,定时通风换气;

六是恰当处理被隔离者衣物和垃圾,以免造成社区污染;

七是观察被隔离人的体温、症状,一旦有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Q:

六问:有传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一定都有发热,到底如何判断是不是被感染了?

A:

答:早期的观察报告描述40%的患者有发热。在国内一些病例报告描述中也有一些患者不发热。我市5例患者都有中低度的发热,这一点与SARS不太一样。第四版诊疗方案临床表现中,发热只占2/3的权重,这就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发热,因此我们在临床筛查中就不能一味以发热来按图索骥了。

发热是机体感染的表象之一,这里要明确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发热不等于一定感染;二是感染不等于一定要发热。微生物感染后,机体通常要发热的,这里因病原体、机体的差异等表现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单单从发热来判断是否有感染,但发热是识别和诊断感染的主要线索之一。

对人体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而言,有几个层面的识别或诊断标准。一是临床层面识别诊断,即症状体征,比如发热、咳痰、黄痰,脓尿、腹泻、腹痛、压痛或叩痛等;二是检验层面识别诊断,白细胞检查,痰液、血、尿便等检验培养,微生物病原学检查等;三是影像学识别诊断,X线检查,发现组织脏器感染的特征性改变;四是治疗性诊断,选用某种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进行试验性治疗,通过效果和结局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感染。其中,病原学检查具有确诊的价值,其他的都属于临床上判断或提示。临床上大部分感染都属于临床诊断,然而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确诊病例都是通过先进的分子核酸检测技术所进行的病原学确诊。

Q:

七问:人和人之间是怎么传染的呢?近距离传染的话,什么算近距离?

A:

答:呼吸道传染病有三种传播途径:一是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的血液或含血液的液体通过黏膜或创口直接进入被感染者体内;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中间物体或人进行传播,含病原体的患者分泌物、痰液、体液、血液、呕吐物等污染衣物、床上用品、空间表面、设备用品等,手被污染后接触结膜、鼻黏膜、口腔黏膜、伤口等接种传染。二是呼吸道液滴传播,是指含有病原体的呼吸道液滴直接接种在被感染者的黏膜上,包括眼结膜、鼻黏膜、口腔黏膜等引起感染。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呼吸道液滴。呼吸道液滴的危险区域通常在1米左右,被认为是最短距离,SARS和天花病毒呼吸道液滴危险距离近2米。目前认为戴口罩的安全距离是2米至3米。液滴包括大液滴(直径在5微米以上)和小液滴(直径在5微米以下,也叫液滴核),前者在1米至2米距离内就沉降落地,而液滴核是参与空气传播的,可以在空气中悬浮行走更远的距离,通过吸入进入肺内引起感染。三是空气传播途径,含有病原体的液滴核或可吸入的小颗粒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远距离传播,这种方式传播的病原体有流感病毒、新冠状病毒、鼻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诺如病毒以及结核菌等。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间接接触途径、呼吸道液滴传播途径和空气传播途径。对密切接触者,比如共同生活者而言,这三种情况都有;封闭空间内,咳嗽说话产生大液滴进行黏膜接种,污染环境,产生液滴核空气传播;开放的公共场合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和大液滴造成环境表面污染,引起间接接触传播。留在环境空间表面上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中的病毒在环境中蒸发通过空气传播。由此可见,洗手、环境消毒、戴口罩、通风等方式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关键。

近距离传染含义包括:一是时空上近距离,在同一房间一起工作、生活的密切接触;二是空间的近距离:通常是1米,戴口罩2至3米。

Q:

八问:我前两天吃野鸡、野鸭什么的了,会不会被感染?

A:

答:依据目前的资料,尚不知晓野鸡、野鸭是否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或中间宿主,但是野禽有可能是禽流感的携带者或感染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而言,有报告56℃30分钟可以杀灭,烹熟的肉品不会有安全问题,但是宰杀和处理过程导致的人员和环境污染是获得其感染的高危因素。

Q:

九问: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

A:

答:影响某个个体是否感染、感染严重程度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包括所遇到的微生物毒力、微生物的接种量、机体的免疫状态。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有慢性心肺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弱,容易发生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所有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新型冠状病毒不是“偏爱”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各个年龄组都有同样的发病风险,只不过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个体,会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导致原有疾病加重,愈后差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样道理,季节性流感、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也更“偏爱”这类人群。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姜云飞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张军

责编:李元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