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专家郑玲玲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y1v9uj4.html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致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人
今天是8月19日,
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今年的主题是
“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再次回想起在抗疫斗争中奋勇争先的医生们。他们站在抗疫最前线,凭借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以及“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公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次向这些白衣卫士致敬!
努力,钻研,探索
爱心,仁心,善心
奉献,坚守,传承
……
选择做一名医师
就选择跟这些词为伴
用一颗真诚且炽热的心
夜以继日,攻坚克难
披荆斩棘,逆行而上
而他们
也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演绎着不平凡的感人瞬间
犹记疫情初起之时,不光社会大众对新冠肺炎感到陌生,医生同样也是首次面对这种新发传染病。
治病机理不清楚、传播来源还在查、治疗方案没形成、对症药物也告缺……即便如此,医生们就像没有拿枪的战士、没有铠甲的勇士,毅然担当重任,义无反顾冲了上去。
17年前,面对“非典”,他是“敢医敢言”的战士;17年后,面对新型肺炎,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又一次站了出来。当新型肺炎出现的时候,他让所有人都待在安全的地区,自己却连夜只身前往武汉。当所有人都害怕的时候,他坚定不移地给大家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
1月28日,钟南山在广州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动情地说道:“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医院,医护人员更是首当其冲。自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该医院多名医护人员就没下过火线。时任院长张定宇是一位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就是这位走路一瘸一拐的院长,应对果断,指挥若定:腾退病房、新开病区,专收肺炎患者;采集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检测。
医院院长张定宇。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张定宇如是说。
什么是担当?就是病毒来了,不能等着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扛。而是在上去扛的过程中,摸清虚实、寻找规律,为以后的应对提供时间、案例、经验,甚至是教训。2月14日,国家卫健委披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感染名,仅武汉一个城市的医务人员中,就有人感染。
3月7日,医院的医护人医院合影。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脱下白衣,跟普通人一样,都是皮包骨肉血,没有什么超能力,有的则是当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义务。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知检验了多少忠诚和勇敢。在疫情肆虐之际,一批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火线入党了。“前线入党只为做冲锋的战士。”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2月12日,医务人员在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伴随着支援行动,一些不幸的消息在耳边回荡:“武汉感染人数达到4万多人”“李文亮医生感染病毒去逝”“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病毒去世”“医院护士柳帆因新冠肺炎去世”……这些新闻在诉说着新冠病毒杀伤力之大,传播力之强,但是没有吓倒那些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
3月23日,医院一些医护人员在武汉天河机场为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送行。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危险和艰难更能磨炼意志。”此次火线入党的广西“90后”新党员邹炎华在日记中写道,“在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不上,谁上?难道要老百姓上吗?”
看吧,就是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在用生命护佑着生命。
2月6日,康复后重返岗位的柏慧、李春芳、赵智刚、郭琴(由左至右)在医院急救中心合影。新华社发(龚勇摄)
当前,防控依然在继续,仍不能松懈。
而我们“白衣战士”的故事也在继续……
来源:人民公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