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指出“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医疗办公室主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兰英主任医师说,第一时间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很有必要。“当重大疫情发生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应激反应,第一时间进行干预,让大家能正确面对疫情是最重要的。”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被确诊或疑似的患者、密切接触者、居家人群、医护人员都是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刘兰英介绍,应激反应一般有三个阶段——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对疫情过度的反应,容易导致身体的防护系统被击垮;免疫力下降,感染的风险会增高;此外,还容易出现其他问题如焦虑、紧张、恐惧、绝望、抱怨、失眠,容易冲动,甚至有攻击行为等。因此,应该尽早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17医院求证自己是否患上“新冠肺炎”//
近日,一位17岁男孩小舟(化名)打进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向心理医生诉起了苦:
1月26日,发低烧,去医院就诊,医生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认“没有感染肺炎”。
1月30日,自认为“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有潜伏期,因担心发病,医院就诊,测了体温正常,拍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是阴性,身体状态良好。
2月2日,感觉自己发低烧,因了解到低烧也有可能感染病*,医院,再次测体温、拍胸部CT等,检查结果依然正常。
医院检查均排除了病*感染,小舟内心的疑虑依然无法消除,于是他拨打了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求助。
接听电话的心理医生听了小舟的情况,先对他的崩溃和焦虑表示了理解:“医院多次,打疾控中心咨询电话多次,是被‘以为生病’的情绪反复困扰,这换成谁都是很难熬的。”
小舟再次向心理医生强调,自己身体的不适感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医生告诉他,这可能是患上“疾病焦虑障碍”的倾向,生理不适是由心理焦虑引起。
//一上午测三四次体温家住11楼不敢坐电梯//
刘兰英主任医师最近在浙江省新冠肺炎防控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开展心理义诊。
“最近来咨询的,有一些是原本就有焦虑疾病的患者,但大部分还是普通人担忧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肺炎。”她说,有些人是真的出现了低热症状,医院害怕被确诊;有些是有一点点呼吸道症状,就老觉得自己体温高,频繁检查……
一打开手机、电脑、电视,铺天盖地都是与疫情相关的新闻,很多咨询的群众都说:“我知道要找点事情做做,但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手机每隔十分钟刷一下,一天也就吃了一餐,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就在昨天,刘兰英接到了一位男子的咨询。男子四十多岁,平时的个性就是容易焦虑,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
这次疫情发生后,他几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