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病例:X女士,75岁,患房颤五年有余,每次发病时心慌、胸闷,以前偶尔发作,但很快就能中止,因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两年房颤发作越来越频繁,每个月有三四次,中药西药吃了一包又一包,有时还得家人陪伴去看急诊,静脉推针输液。由于房颤发作没有明显规律,即便中止,何时再发难以预料,时常担心犯病,不敢外出探亲、旅游,生活质量下降。医生建议陆女士进行房颤导管消融术,但陆女士一听要做心脏手术就很担心,觉得房颤不发作时蛮好的,心存侥幸下不了决心。
其实像X女士这样的情况,医生在门急诊和病房工作中经常能够遇到,很多患者和家人对房颤的认识上有些常见误区。
误区1:房颤会中止不一定再发
房颤一旦发作将易持续,早期常为阵发性,发作虽不频繁,潜在发病机制仍有进展。随着病程迁延,房颤发作多会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心律相对减少,而后可能全部心律均为房颤,每次心电图都报告房颤,如不治疗余生将不再有正常心律,称之为永久性房颤。
误区2:房颤没有症状或症状轻不要紧
症状不是判断房颤病情的主要指标,这一点类似高血压,许多患者开始心存侥幸,发生中风后才加以重视,但多已出现中风后遗症,难以完全康复,往往悔之晚矣。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应根据临床检查后做出判断,及时治疗。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6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脑中风发生率是没有房颤患者的6~8倍。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没有禁忌都应预防栓塞等治疗。
误区3:老年房颤等于冠心病
许多老年房颤患者没有冠状动脉的疾病证据,被医生轻易诊断为冠心病,接受不恰当的治疗。房颤主要是心脏电学异常,属心律疾病,血管未必异常。以前诊断技术落后,确诊冠心病困难,现在有了双源CT(或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许多老年房颤患者可以排除冠心病,免除进行冠心病的治疗。
误区4:房颤易复发难治愈
多年以来药物一直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令人失望的是有效率仅30%~40%,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都会复发。经常服药,*副作用在所难免。一些患者因此产生其他疾病如甲亢、肺纤维化等,可谓雪上加霜。目前,导管消融在有经验的中心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方法。这是一种微创导管技术,不用开刀,无需输血,只穿刺大腿根部或头颈部血管。利用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将射频能量释放于心律失常的关键部位,消融阻断异常通路或消除病灶,属于“治本”性质。手术后撤出导管,无需植入介入材料或机器。手术约2-3小时,无明显疼痛,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大部分病人在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一般二到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误区5:房颤早期无需治疗
房颤早期,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或持续性房颤心率相对缓慢,上述症状反而好转。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误认为自己房颤好了很多,忽视了治疗。其实,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房颤病人。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房颤发作也会增加其他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医院进行诊治。
误区6: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高,安全性差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所谓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老年人能较好地耐受。房颤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临床工作中老年人房颤占导管消融房颤80%以上。
误区7: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无需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当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解除了瓣膜的狭窄,理论上增大的左心房应该回缩至正常大小。但如患者合并房颤,这些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扩大的心房不但不回缩,而且继续扩大,最后将诱发心衰,加重病情。从而使患者既受了开胸手术的痛苦,又花费了巨额的费用,而且又无法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事实上,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也须要对房颤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而且理想的方法可以采用导管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
误区8: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房颤不能根治
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心肌病、甲亢型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等)患者同时并存房颤非常多见。由于抗房颤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疗效较差,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一旦又发作了房颤,只能通过增大药物剂量来控制心率。殊不知房颤发作更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情。因此,恢复窦性心律对他们尤为重要。
误区9:服用抗凝药物风险高,得不偿失
测凝血功能是安全有效抗凝治疗的重要措施。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获益可能更大。现在有一些新药(如利伐沙班、依度沙班、达比加群、等)的安全性较高,不需要监测,使用更方便。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
误区10:左心耳封堵价格高,风险高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来自左心耳;左心耳血栓栓塞的几率极高,同时引发很高的致死、致残率。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有高卒中风险但长期口服抗凝药禁忌的患者,对于一些不愿意或不耐受长期抗凝治疗患者也可以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关于左心耳封堵手术费用和传统抗凝剂及新型抗凝剂药物费用之间的经济效益分析已经有不少报道。左心耳封堵的手术费用和传统抗凝剂药物(也就是华法林)费用在十年左右持平,和新型抗凝剂的药物费用在不到五年已经持平。而且还是在服用抗凝剂患者不出现出血并发症的前提条件下。左心耳封堵目前技术及理论已比较成熟,而且操作过程一般在半小时左右,手术的风险在有经验的房颤中心是可控的。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