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领衔的新冠肺炎研究团队,医院和机构,对年12月11日至年1月29日来自家医院的例确诊的新冠病毒(目前命名为SARS-CoV-2)感染者,进行了临床资料的分析,其中特别提到了新冠病毒病(国际命名为COVID-19)的发热问题。
该项研究结果,于年1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对于发热的问题,文章指出:入院时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发热,仅仅约43.8%的患者有发热!
但是,这些患者入院后,部分一开始没有发热的患者,也逐渐出现了发热,从而使整个病程中有发热的患者比例达到了88.7%。
与~年间的SARS(非典)相比,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发热的比例高于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而引起SARS和MERS的都是冠状病毒家族的成员。
以上的这些患者,最后都住院治疗,有轻的也有重症,有没有发热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情轻重的决定性的因素。
病情的轻重因人而异,有始终表现为低热,但病情严重的;有虽然高热,但最终治愈的;也有不发热而确诊,并最后死亡的。
因此,有没有发热,并不能预测患病过程会比较轻。
有一例患者,在龙医生的治疗组最终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从武汉回来,第二天出现发热,医院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有并不是很严重的炎症病灶。
随后,查咽拭子核酸,提示-nCoV核酸阳性,并最终确诊,这个患者入院以后,一直是低热,体温低于38.0℃。
患者除了发热之外,还有轻度的干咳。血常规提示淋巴计数减少,C-反应坦白稍微有点升高。此外,再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和检查异常。并没有出现大多数患者都有的气短、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等表现。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两三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肺部CT原来的炎症病灶也逐渐吸收。
还有另外一个病例,是来自武汉市专门收治新型冠状医院的同行,所分享出来的病例。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平时身体非常好,很少感冒,也没有基础性的疾病,人看上去很强壮。
患者是因为咳嗽,感觉气短而去就诊。在就诊的过程中,没有发热的表现。但是,病情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恶化,出现氧饱和度急剧下降。
最终,这位平时非常健康的患者,因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虽然经过积极抢救依然未能挽回生命,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天时间。
这还是在进了重症监护室(ICU),有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器的情况下的时间,如果没有这些抢救设备,可能从发病到死亡不会超过2天。
最后要说的是,美国医生同样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布的是他们第一例确诊患者的症状特点。
这位患者是35岁的男性,一开始也是没有高热的,发病前两天的体温都在37.5以下,第五天的时候体温才逐渐升高变为高热,同时出现肺炎的症状,高热持续五到六天后病情突然恶化。
治疗过程中,因为“同情性”的使用了试验中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而最终将病情控制住,目前已经逐渐康复。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致病病原体,目前人们对这种病还知之甚少,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发热是否与最终病情的恶化有关,需要经过更多的观察才能够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没有发热不能直接提示病情是轻的还是重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热的病人相对来说会比低热或者没有发热的病人总体上会更加严重一些。
龙医生的温馨提醒
对于去过湖北,以及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和有症状的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一旦出现身体的一些不舒服,即使没有发热,也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出现干咳、气短、呼吸不畅、乏力等症状者。
有可疑接触史的人,在自我隔离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体温,及时了解体温的变化。
即使是只出现低于37.5的低热,也不能掉以轻心,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最常做的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胸部X线片或CT等,能大致判断目前的病情,必要时根据病情予以复查。
我是热爱科普的龙医生,想了解更多的感染科和肝病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