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第一财经研究院发布《全球疫情应对和经济复苏国综合评估》报告。其中,亚太国家表现突出,中国名列榜首;韩国疫情虽近期有明显反弹,仍位居第4;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表现出色,位于前10位。在欧洲,德国表现最为突出,位列23;奥地利、希腊、瑞士表现较为突出。同样不出意外,从领导力到民众配合都出现明显问题的美国和巴西分别排名第98位和89位。而全球范围内为数极少采用所谓“群体免疫”策略,在国内和国际都引发巨大争议的瑞典位于第90位。
和年“大流感”和-“大萧条”相提并论,新冠疫情及其带来的经济衰退,已经让全球的年变成极为特殊之年,影响可能延续到年甚至是更远的未来。
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各国一边执行各类防疫政策(主要是社交隔离)控制疫情发展,一边借助一系列财政及货币刺激政策对冲由此带来的经济负面冲击。5月份以来,一些国家在疫情还未完全受控的背景下重启经济,新增确诊人数再度反弹并不断创下新高,让全球抗疫的行动变得更加复杂。
如今,新冠疫情的全球传播仍在继续,甚至还在加速蔓延。一些国家出现了疫情二次爆发,另一些国家甚至从未出现拐点,而即便是已经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常态化的防疫工作仍是必须。截至9月9日17时,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已经达到了人,全球每万人中有36人确诊;死亡病例人,每10万人中有12人死亡。这些数字仍在继续上升。
人们往往习惯在事件过去之后再去评判各方表现并做出总结,但我们并不想等到那个时候。在年第二季度,多国经济出现了有数据记载以来最大的衰退,更重要的是,无数生命因此而失去,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仍在发生。整个世界将因新冠疫情而出现根本的改变,未来的行动将决定这些改变将会如何发生。
为此,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合作伙伴建立了一套包括“抗击疫情”、“经济纾困”、“国际合作”3个方面、23项细项指标的评估体系,对全球个国家疫情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量化评估。通过评价各国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希望为后续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以及应对未来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等相关问题提供思路与参考。
▲数据截至年8月31日,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根据传染病模型SEIR与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的“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病毒传播模型”(简称:社会关系模型),我们估计了主要国家的事实传染数。SEIR模型假设无症状感染一直存在,新增确诊病例是此前疫情的延续。从这个角度而言,执行了严格防疫政策的国家(如中国、韩国、意大利等国)7月事实传染数小于1,疫情处于可控阶段。社会关系模型假设局部病例增加是新的疫情爆发,结果是即便那些前期成功抗疫的东亚国家7月事实传染数已经大于1,意味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仍是必须。
主要国家疫情爆发国家的事实传染数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需要指出的是,各国公共卫生基础、人口密度与人口流动等背景存在差异,意味着各国在抗击疫情中面临的困难并不相同。为了让评估结果更加合理,以人口流动为指标,我们采用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汇编的航空旅客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年所有航空旅行数据(国家间与国家内部),并以此为基线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各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截至8月31日)进行比较。
我们计算了样本国家航空客运量全球占比以及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全球占比。两组比例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66,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确诊病例数全球占比有三分之二可以用航空客运量全球占比来“解释”。以意大利为例,该国年的航空客运量全球占比为0.67%,与之对应的是,截至8月31日,该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全球占比为1.09%。
在确立了可衡量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的基线水平之后,便可以比较各国抗击疫情的表现。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新冠病毒缺口”(Covid-19gaps)——各国年航空客运量全球占比减去对应的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全球占比——来比较各国在遏制疫情扩散方面的表现。若缺口为正,则意味着该国在控制疫情时的表现优于基准水平。在个样本国家中,巴西负缺口最大(-13.14%),表明新冠病毒感染率超过了我们根据其航空客运数据所能推测的预期水平;中国的正缺口最大(14.46%),表明在遏制病毒扩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与排名的评估结果相吻合。
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航空客运量
▲横轴为航空客运量占总量比重,纵轴为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占总量比重,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WorldBank
完全且严格的社交隔离政策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切断病毒传播的路径,但从今天来看,全球范围内再度采取这种策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5月开始,一些国家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的时候就重启了经济活动。当前的目标应该是在稳步重启经济的过程中防止病毒再次大规模迅速传播,从而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此时需要配合有效的检测、追踪、追溯策略并循序重启经济。
从最新数据看,主要国家8月制造业PMI都已恢复至扩张区间。但从上半年经济增长来看,还是较早控制住疫情的中、韩两国经济萎缩幅度较小。主要国家的经济表现显示,减缓疫情传播仍然是经济真正复苏的关键前提。
主要国家经济复苏表现
▲来源:IMF、IHSMarkit、Wind、第一财经研究院
主要国家制造业PMI
▲来源:Wind
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人类应对疫情的思路与历次传染病爆发相同,控制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仍是抑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实施实施了相关抑制措施,希望通过限制活动和鼓励社会隔离来遏制病毒扩散,但措施、程度以及实施的时间并不相同。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FT)编制的封锁严格程度指数,中国是最早实施抑制策略的国家,包括韩国、越南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随后也实行了广泛遏制措施。欧洲、北美和非洲国家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相对较晚,其中一些国家抑制政策实施并不全面。比如在美国仅部分州实施抑制封锁政策,与同时期爆发疫情的西欧主要发达国家相比,4月1日美国社交隔离的严格程度更低。
迫于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疫情还未得到控制,新增确诊处于高位时就开始重启经济活动。自从5月初全球经济开始重启以来,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到8月底全球周新增确诊人数已经达到万人左右,是5月初水平(55万人/周)的三倍多。
虽然全球新冠疫情仍在快速蔓延,但从我们的评估结果已经可以看出,防疫指标得分较高的国家新冠肺炎感染率(确诊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普遍偏低,这些国家包括中国、韩国等。
感染率低还一定程度成功拉长了疫情曲线,降低了疫情确诊人数峰值,以便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能“以时间换空间”做出足够准备以接纳危重人群。这可以避免医疗资源“挤兑”,防止大量病患由于未得到有效救治而死亡的悲剧发生。这种“挤兑”曾在意大利疫情爆发早期出现,当时大量医护人员因为医疗物资不足而感染,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使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逝去的生命将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各国抗击疫情的绝对成本,降低确诊人数峰值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防疫得分与确诊比例显著负相关
▲横轴为防疫指标得分,纵轴为各国确诊病例占总人口比例,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各国政府的防疫政策是否能及时出台、民众配合程度以及抗疫数字技术工具丰富程度是各国能否快速阻止疫情蔓延的关键。
确诊病例超过例时是一个国家疫情传播的关键时间点,如果政府可以尽早宣布实施社交隔离措施,疫情相对更容易得到控制。然而,如果居民配合意愿低甚至不信任政府,即使及时宣布社交隔离措施也并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以巴西为例,早在3月12日巴西就宣布了施行社交隔离政策,与西欧主要国家处于同一时间段,但8月底巴西的确诊人数占比已远超西欧主要国家。政府领袖本人拒不佩戴口罩出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抗疫工作上的分歧也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措施的效果。如果一个国家在上述两方面均表现差强人意,不仅宣布社交隔离晚,且防疫政策落实有限(比如居民拒绝佩戴口罩等),疫情蔓延就会比“群体免疫”的国家(例如瑞典)还要严重,比如美国就陷入了这种局面之中。
社交隔离实施时间与确诊比例
▲横轴为社交隔离实施时间(确诊病例超过例后天数),纵轴为确诊病例占总人口比例。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民众配合程度与确诊比例
▲横轴民众配合程度评分,纵轴确诊病例占总人口比例。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应对疫情公众配合是否足够?(MIT调研)
▲来源:NBER,MIT
在抗击疫情中,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防疫领域的应用。在疫情蔓延早期,部分国家已经使用数字技术防疫,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例如中国广泛使用的“健康码”;又如韩国政府通过手机APP提醒隔离人群不要离开指定区域,如果运营商检测到某人越界,会发送短信通知此人并将相关信息报告当局。可以说,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精准社交隔离,是中国和韩国抗疫的重要经验。
个人位置数据高度敏感,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数据被滥用,追踪类APP频繁使用个人隐私数据,让隐私保护与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之间的关系变的紧张。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支持抗击新冠疫情应用程序的数据保护指引”,以确保公民在使用程序时个人数据得到足够的保护,提高公民对创新应用程序的信任度,保障公民最大限度的参与。
全球卫生安全指数排名与确诊比例
▲横轴为确诊病例占总人口比例,纵轴为全球卫生安全指数排名(排名越高意味着应对大流行病的防范能力更强),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我们评估结果还显示,全球卫生安全指数排名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得分普遍落后于东亚国家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考虑到后者人口稠密,分析其中的原因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我们的框架分析,东亚国家成功抗击疫情主要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迅速反应、及时预警;成立国家层面专门机构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工作;实行彻底隔离措施,从根源上切断传染源;保障医疗物资供应,提高检测能力与治疗水平;保证信息公开及时,准确透明。
截至年8月31日,全球已经有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根据IMF6月的预计,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堪比上世纪大萧条时期,此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在最困难的年也只下滑了1.7%。
防疫政策使经济活动趋于停滞,那些以消费、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疫情下强制或自愿的社交隔离、经济封锁措施、收入减少以及消费信心疲弱导致消费和服务业产出显著下滑,这种同步衰退通过贸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振。
各个国家也为此祭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纾困计划以防止经济崩溃和次生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些措施不仅包括对个人的救助(如医保支持、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失业保险等),还包括对商业企业的经济救助计划,如(企业信贷支持等)。
从主要国家这三类政策涉及的总量来看,发达国家规模更大,新兴市场相对规模低,中国由于较早控制疫情,经济衰退程度低,对于纾困政策的依赖度更低。
主要国家对纾困政策的依赖度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这些纾困政策会显著使得各国财政状况恶化,对于一些在疫情前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已超过%的国家而言(多数为发达国家),应对疫情所采取的纾困措施将进一步限制未来的财政政策空间。
根据IMF预测,年全球各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预期为9.9%。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将达到10.7%,其中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的赤字率分别为15.4%、7.5%以及7.1%。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财政赤字率将达到9.1%,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赤字率分别为11.2%以及7.4%。
由于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都受到疫情强烈的负面冲击,许多国家的央行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对发达国家而言,量化宽松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已成为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包括美联储、日本银行在内的央行更是推出了“无限量宽”政策,即对量化宽松规模的上限不做设定。
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许多经济体首次采取了量化宽松的措施,在公布量化宽松的当天,新兴市场经济体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幅度要更甚于发达经济体。根据IMF的数据,十国集团(G10)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已达到了历史性的22万亿美元。
疫情期间主要央行公布的量化宽松政策
▲来源:NBER
十国集团(G10)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来源:IMF
防疫与经济纾困同为应对疫情的一体两面,目标是让人类社会平稳的渡过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一些观点认为,经济损失是对抗疫情的成本,因为严格的社交隔离政策会从供应和需求两端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我们的评估结果并不支持这种看法,至少两者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根据我们对样本国家的评估,防疫得分高的国家经济受到的冲击也相对更小,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快速阻止疫情蔓延,相对封锁时间会更短,消费信心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弱,经济受到的冲击也会相应变小。
以中国、韩国为例,两个国家都在疫情爆发早期实施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并配合了先进的数字技术落实防疫政策,两国确诊病例增长在3月就基本得到控制。随后两国逐步复工复产,IMF预计两国年GDP的绝对损失量较小。根据二季度经济数据,中国经济已经恢复正增长。
防疫指标得分与年GDP损失(%)
▲横轴为防疫指标得分,纵轴为根据年10月与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的各国GDP损失绝对值(百分比),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MF
(第一财经研究院策划、数据和写作团队包括杨燕青、林纯洁、马绍之、刘昕、柯马克、邵玉蓉、闫方甲。)
该报告发布于年9月22日,“专业的力量·第一财经内容平台化战略发布会暨第一财经研究院重点智库揭牌仪式”上。当天,第一财经发布内容平台化战略,确立“打造财经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舆论场”的目标和使命,计划开放旗下全媒体平台的资源,依托多年来在财经领域积累的专家资源,与专业意见领袖共同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思想交流、价值传播、能力成长的生态空间。第一财经研究院始终致力于不断提升决策领域的价值贡献,获评上海市重点智库,也于当日揭牌,充分体现了第一财经战略上对打造媒体智库的坚持和重视。
00:45(点击观看“一财号首批专家入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