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医院东院年7月—年6月收治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参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8~60岁,平均(39.7±6.1)岁。研究组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7~58岁,平均(38.7±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具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病原学检查,而后予以经验性治疗,抗生素遵循降阶梯治疗方法,覆盖可能存在的病原体,而后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免疫抑制剂,同时配合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肠内营养:待患者留置胃管后,需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Ml;肠外营养:给予复方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同时配合微量元素。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包括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前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并比较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病死率及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前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ICU住院时间)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机械通气使用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相对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状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前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ICU住院时间
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13±7)d,短于参照组的(1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机械通气使用率、病死率
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参照组,病死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其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肾移植术后患者多存在肺部病变,炎症浸润也较严重,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氧合能力,同时会使全身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严重消耗患者体内营养,增加营养不良发生率。因此,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可进行性补偿蛋白-能量消耗,同时会纠正其负担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促进其肺部病灶的吸收,从而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避免二重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情况发生。此外,对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静脉输注营养素如微量元素、免疫球蛋白、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可有效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肾脏移植术后患者输注大量免疫球蛋白临床疗效确切。因此,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除给予综合治疗(针对性治疗、调节机体免疫抑制和防控措施)外,营养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通常有效的营养治疗不仅可补充血容量,同时还可改善氧组织输送,防止氧自由基损伤,也可纠正内脏缺血引发的隐匿性代偿性休克,保护肠黏膜的同时避免细菌和内*素移位。
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复杂,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脏器功能和内环境异常,降低胃肠道功能,营养吸收效果并不理想,若单独肠内营养治疗则无法满足自身热量的需求。此外,单一静脉输注营养会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使其功能出现异常,同时会增加循环血容量,加重心肺负荷的同时提升组织缺氧发生率。因此,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可补充肠内营养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前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参照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表明早期肠内外营养联合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机械通气使用率及病死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原作者:杨登峰
原作者单位:湖南医院东院移植泌尿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