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系列新冠肺炎疫情概况
TUhjnbcbe - 2021/5/25 22:08:00
本节内容由山鹰勇涌播讲1

疫情概况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患者体内分离的新*株命名为新型冠状病*(nCoV)。

02

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机制

SARS病*和SAS-CoV-2具有某些氨基酸同源性,其病*表面刺突S蛋白都可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造成感染和传播。ACE2在人体各器官中普遍存在,在人体的肺部及小肠组织表达最丰富,在口腔黏膜、眼结膜及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因此新型冠状病*可通过体表黏膜进入人体后可进入血液循环播散。

03

病理改变

肺脏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实变。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滲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易见多核巨细胞。II型肺泡中,上皮细胞显著增生,部分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包涵体体。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肺组织呈灶性出血、坏死,可形成出血性梗死。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肺内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少数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

脾脏脾脏明显缩小。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灶性出血和坏死,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现象;淋巴结的淋巴细胞数量较少,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CD4+T和CD8+T细胞均减少。骨髓三系细胞数量减少。

心脏和血管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内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皮脱落、内膜炎症及血栓形成。

肝脏和胆囊肝脏和胆囊体积增大,呈暗红色。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

肾脏肾小球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

其他器官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管膜上皮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脱落。

04

影像分期

(1)超早期:通常指曾暴露于病*污染环境中(与患者接触史,处于家庭、单位或医务人员聚集性发病环境内)1-2周内,可能无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阴性,咽拭子检测新型冠状病*核酸阳性。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单发、双发或散在数个局性磨玻璃密度影、小叶中心结节状及周围环绕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斑片状实变影及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等,以双肺中下叶胸膜下为著。

??

(2)早期:指出现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干咳等)后1~3天,此期病理学机制为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液体出和小叶间隔间质水肿。表现为单发或散在多发斑片状或团状磨玻璃密度影,被蜂窝状或网格状增厚的小叶间隔分隔。

??

(3)进展期:出现临床症状后第3~7天,此期病理学机制为肺泡腔内聚集大量富含细胞的渗出液、间质内血管扩张渗出,二者均导致肺泡及间质水肿进一步加重,纤维素样渗出,经肺泡间隔将每个肺泡联通起来形成融合态势。CT表现为融合成片的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

(4)修复期:出现临床症状2-3周内,病变范围进一步缩小。CT表现为斑片状实变影或条索影,随着时间延长,可见网格状增厚小叶间隔、支气管牵拉扭曲、散在斑片状实变影及条索影。

??

放射学检查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价值在于病变检出、判断病变性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利于临床进行分型。需要强调的是放射学诊断不是确诊方法。新型冠状病*核酸检阳性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

05

本章小结

确诊病例根据临床症状、血液指标、肺功能及影像学表现等,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病*或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鉴别,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参考文献:《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山鹰勇涌

审核:杨梅

肺部影像联盟

肺部影像联盟感谢您一直的支持!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系列新冠肺炎疫情概况